loading..
首页>宏观>宏观新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年内推离岸人民币期权合约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年内推离岸人民币期权合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6-20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这(人民币)是我参与外汇市场交易25年以来,经历过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外汇、金属及期权方案高级总监Derek Samman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兴奋地表示。

CME自从1972年就开始发展全球外汇业务,去年日均成交外汇合约总额高达1100亿美元,更在去年2月推出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迄今为止该外汇合约的名义总成交额约为14亿美元。

关键指标:未平仓合约量

实际上,与港交所2012年推出的人民币期货合约相比,CME合约的交易时间虽然长达23小时(港交所12小时),也有小型期货合约,但目前港交所的合约成交更加活跃,今年第一季度日均成交量比2012年激增5倍,期内未平仓合约也翻了6倍。

对此,Sammann坦言:“CME在外汇交易领域有超过4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单个产品,在同一个时区去竞争是十分具有挑战的,尤其是现在的客户都十分关注成本和效率,他们更加希望在一个平台上能够交易所有的产品。此外,人民币期货合约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客户的其他需求,其中会有客户提出关于离岸人民币固定收益类产品或者人民币定价的利率产品的问题。”他表示。

尽管目前每天的成交只有几百手,但约一半的成交量来自于亚洲以外的市场参与者,包括美国、英国、南非、巴西、瑞士等,并且参与的客户群体也十分多元化,既有个人投资者,也有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银行等。该产品既能为一些国际金属材料生产商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又能为一些非银行类的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相应的风险敞口,从而达到了做市商和对冲商的合理平衡,他补充道。

此外,一般外汇期货合约的活跃交易的期限结构主要以三个月为主,而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的交易期限更长。离岸人民币期货从去年2月推出以来就有大量的客户选择持有头寸,以2014年6月的合约为例,未平仓的头寸在过去6个月一直保持在750手左右。

“我们观察任何一个市场,除了成交量以外,还需要看未平仓合约量。如果一个合约没有任何未平仓合约,这说明市场的参与者都是投机者,他们不会保留任何头寸。有未平仓合约则说明有终端用户在参与市场交易,而不是仅限于银行、对冲基金等投机者。一个健康的市场既需要有投机者,也需要有终端用户的参与。”Sammann指出。

他还透露,目前60%的合约成交量来自于买方,其中包括散户投资者、终端用户等,30%来自于非银行类的机构投资者,其余10%来自于银行。在CME的电子交易平台上,本身拥有头寸或希望有头寸的终端用户可以互相直接交易,而不需要通过做市商来交易,因此无论市场参与者的规模大小,都能拥有同等的市场参与机会。

加速离岸人民币期权

据CME提供的数据,场外市场的离岸人民币的现货、期货、掉期、期权等各类产品的日均成交量在1000亿美元左右,而整个全球外汇合约日均成交量高达5.2万亿美元,其中美元与其他货币配对的合约占80%,即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几乎微不足道,日均成交量仅有一两百手。但随着中国央行不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未来的潜力巨大。

“虽然人民币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关心的是它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现在除了香港以外,伦敦、新加坡、纽约都是离岸人民币中心,这充分说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十分强劲。”Sammann表示。

尽管人民币今年初出现小幅贬值,但全球市场对人民币的热情依然高涨。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 6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人民币保持其作为第七大全球支付货币的地位,占全球支付总额的1.43%,并且今年4月人民币支付价值其中有2.6%在美国进行。

“一直以来人民币一直持续单边升值,并有不错的利息回报,因此投资者长期押注人民币升值,对风险对冲产品的兴趣乏善可陈。但今年央行扩大了人民币交易波动区间,而且人民币出现轻微贬值,这个转变让很多市场参与者开始担心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风险,从而刺激了这类风险管理产品的需求。”

此外,CME也正在积极筹备在年内推出离岸人民币期权合约,目前正在评估是否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市场参与者以及合约设计细节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期权合约的标的是期货合约,我们通常在期货市场积累了足够的流动性和活跃的交投量,然后再推出期权合约,这个过程有时需要花费长达十年之久。但鉴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如此迅速,我们正在考虑要加快计划推出。”他指出。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大部分的投资者对期限在一年左右的离岸人民币期权合约比较感兴趣,这些主要是亚洲地区的长期投资者和风险对冲者,这与其他的货币期权合约十分不同。



归档文章/报告:
  • 宏观新闻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