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煤电油气涨价气氛渐浓

煤电油气涨价气氛渐浓

———政策信号频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15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我国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没有充分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与环境损失等完全成本,急需改革。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或将主要从资源税改革、资源补偿费改革及成品定价三方面进行,“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的资源税改革尤其是重点。有分析认为,2011年油、气、煤等主要资源品的从量征税总额约为190亿元,若改为从价,在5%的税率下,征税总额将达到2400亿元左右,超过“从量”征收的12倍,对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贡献度也将提高约8个百分点。但目前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以价格上调为主基调,将对物价控制和经济增长形成压力。石油能源、水、电、燃料及其他资源品在CPI 中的比重约为8.4%,在完全传导的假设下,各类资源品每涨价10%,将带动CPI上涨0.85个百分点,若全社会能源消耗减少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降低1.72个百分点。回归到行业层面来看,除了新能源行业及节能设备制造等行业或将受益于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外,其他行业基本都将由于成本上升而受损,而能源开采等上游行业的损益情况,还要视改革力度与国家补贴变化幅度而定。
      “在CPI回落的背景下,将择机予以梳理能源产品价格,其中包括北方的供暖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电力价格等。”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的一番话,预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方向的改变,资源类产品制度性改革再度被提上日程。 

      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就天然气价格问题征求石油企业意见;受电监会委托,中电联近期就《关于理顺煤电运关系重大问题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沿海、内陆省份煤电运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0月上旬,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公开表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行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以煤、电、油、气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或有新动作。 

      早在今年6月初,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就明确提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其中包括,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 

      上述改革事项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但由于通胀压力持续,半年来并无实际进展。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解释称,“今年国内宏观调控压力大,主要是控制物价增长,资源产品价格扭曲的矛盾一直被压着。明年,我国将调结构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将对电价、成品油等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着力点是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制度,改变政府定价的模式,体现资源产品真正价格。” 

      “目前,国内CPI呈现回落走势。电力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应加快出台。”上述专家说。 

      煤电价格关系扭曲,电价机制未理顺,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二、三季度国内GDP增长9.7%、9.5%、9.1%,经济增速开始放缓。 

      上述专家在调研中发现,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供应不足,缺资金、缺电、缺劳动力。“一些地方有订单,但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如果电价上调,电厂积极性将被提振,可以促进工业生产。” 

      油电气等资源产品在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后,现行机制已经难以为继。以天然气为例,一方面国内外天然气价差大,上游油气生产企业不得不承担进口天然气亏损;另一方面天然气上下游没有理顺,下游燃气配送企业必须承担上游价格上涨。 

      有地方燃气企业负责人称,“由于天然气价格管制,上游天然气涨价后,下游无法将成本向终端销售环节转移,天然气配送企业在上游油气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上下为难。” 

      随着迎峰度冬季节的来临,电力供需形势气氛紧张。有电力行业人士称,“五大电力集团1-10月份亏损已经超过700亿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由于火电亏损,五大电力出现全行业的亏损”。 

      中电联预计,今冬明春全国电力缺口3000万-4000万千瓦,较今年前三季度更为紧张,华中、南方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更加严峻。 

      “如果今年冬季电力供应紧张,年内可能调整电价。但简单通过行政手段调节价格和市场,只能是权宜之计,没有把矛盾完全解决。必须进行价格体制改革。”上述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说。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