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10月信贷增长远超预期

10月信贷增长远超预期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11-14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政策微调将继续,短期政策大幅度转向难度较大。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各经济体放松货币政策之时,国内微调政策效果似乎很明显,但目前来看,短期货币政策难有大的转向动作,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窥知一二。一方面是已年初计划新增贷款7.5万亿元测算,今年4季度信贷将集中爆发,达到1.82万亿元,平均每月信贷额在6000亿元以上,为此,10月份的信贷激增很难说是政策放松的标志。另一方面,银行季末突击放贷,贷款增速似呈“势不可挡之势”,但考虑到目前多家银行已达到或接近75%的存贷比监管标准,后期贷款增长势必疲弱。再者,目前房价刚刚呈现下跌之势,通胀率亦有明显下滑,此时大幅放松货币政策,难免导致房价和通胀率的反弹。
      往年10月新增贷款大都只有9月的一半,而今年9月新增贷款却只有10月的八成。
  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10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68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
  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反映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
  10月新增贷款远超预期,原因无他,主要是政策微调效果在信贷上的体现。多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认为,此种政策微调将得以持续,接下来的两个月新增贷款预计在6000亿元左右。
  
信贷超常增长
  央行统计显示,2011年9月,新增信贷4700亿元,创21个月新低。行至10月,新增信贷意外反弹至5868亿元。
  “从当月新增贷款较上月明显回升来看,信贷投放已经开始向部分领域放松,政策开始微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10月四大行信贷投放较多,可能表明有信贷投放能力(贷存比较低、资本充足水平较高)的银行正在加大信贷投放。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较同期减少了6000亿元。与之相对,“预调微调”政策提出之后,10月份的新增贷款则同比多增175亿元。
  鄂永健也预计,年内信贷投放规模有所扩大,11、12两月新增贷款可能在6000亿~6500亿的区间,全年新增贷款在7.5万亿元左右。
  信贷反弹的同时,银行体系存款外流的趋势却在10月份继续恶化。
  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当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2010亿元,同比少增3618亿元。而其中,住户存款净下降727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60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90亿元。
  
M2增速继续探底
  “10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虽然以定向宽松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政策预调微调起到了部分缓解短期流动性的作用,但总体货币条件仍然维持偏紧。”中金公司认为,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继续小幅走低,流动性偏紧局面尚未根本改善。
  从银行间市场利率角度观察,10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75%,与上月基本持平;一年期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5.69%,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反映市场短期流动性紧张局面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央行统计显示,10月末,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较9月的13%降低0.1个百分点;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较9月的8.9%降低0.5个百分点。
  M1、M2增速环比在10月份双双下降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在10月份却并未改变。与之相对应,信贷增量却远超预期。
  中金报告还称,资本净流入降低将导致新增外汇占款继续走低,这也是未来几个月M2增速有可能继续探底的重要因素。该报告认为,信贷扩张对流动性紧张的缓解作用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表外业务回表导致的信贷虚增。由于去年年底以来货币当局加强对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监管,导致部分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可能造成今年的信贷“虚增”。其二,贷款短期化。10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为13.2%,远低于短期贷款20.8%的增长,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差继续扩大,表明银行贷款短期化倾向明显。
  贷款短期化,一方面受到银行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货币当局加大对票据贴现管理力度所导致的票据融资向短期贷款回归的影响,而这部分贷款增加对流动性并无实质上的缓解作用。
  10月新增的5868亿元人民币贷款中,住户贷款增加13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7亿元,票据融资则减少701亿元。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