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年末信贷有望集中爆发

年末信贷有望集中爆发

———或成微调新举措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11-07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再次确认我们的观点,四季度信贷政策可能会放松,但信贷闸门全面放开的可能性不大。信贷政策预期放松,有政策面和资金面的两大理由。政策面是上月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调研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这是中央高层第一次公开释放政策调整信号。资金面是根据年初安排的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规模计算,今年四季度信贷投放规模还有1.82万亿元,约合月均6000亿元,而三季度月平均信贷投放额为略超5000亿元,增幅明显。但信贷闸门不会全面放开,同样有政策面和资金面的两大理由。政策面是以9月末的货币供应量看,广义货币(M2)余额78.74万亿元,总量仍然不低,作为引发通胀和房价泡沫的主要货币根源,在CPI仍在6%以上高位、房价依旧没有明显松动的情况下,总体货币供应量不可能回到前两年非常态货币政策下的疯长局面。资金面是部分银行受存贷比约束,放贷或将有心无力。根据银行业三季报数据,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54.79万亿,比二季度末环比减少1000亿左右,其中,中行、兴业、民生的存贷比最高,分别为78.39%、75.65%和75.54%,均超过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另外,即便年末信贷放松,但这次的力道、环境、包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今昔之间,差距显然,所以,结局还会是一样的?
      继温家宝总理天津调研讲话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始了政策微调。本周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就被认为是扶持微小型企业的重要措施。但你是否曾想过,信贷政策也将开始出现重大微调,其中,年末信贷放松很可能成为标志性事件。 

      2008年9月,中国意外降息直接催生了一轮超级反弹。那么,这一次呢?

年末信贷有望集中爆发
      打响微调第一枪的,正是财税方面的改革。据悉,财政部本周决定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修订后的细则从11月1日起施行。
 
      那么,这次财税改革到底有多大影响呢?据国信证券测算,就广东省增值税而言,新政对其影响约15亿元,占总增值税收入0.3%。1年营业税征3200多亿元,新政减少的营业税初步判断达到9亿,约占0.27%。对税种总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实质性利好。
 
      微调固然好,但很多人似乎更想将这个“微”去掉。此时,“适当信贷放松”悄然浮出了水面。
 
      事实上,此前已有消息称,部分银行接到允许其在监管指标合格的基础上,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放松信贷投放。
 
      但有人对此也提出了质疑,如果允许适当放松信贷,那么存贷比已超过监管红线的银行怎么办?对此,中信建投解释称,按监管政策,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借助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来筹集资金,同时低于5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不计入存贷比监管范围。
 
      国泰君安宏观组向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指出,考虑到信贷宽松和经济的关系,从前两轮政策放松的经验看,货币宽松后信贷宽松的出现,对应着经济环比见底回升。
 
      有趣的是,国债收益率和信贷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国泰君安宏观组介绍称,国债收益率反映的是银行资金情况,可以定义为货币宽松。信贷变化反映的是实体经济资金的变化。2008年,信贷宽松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近3个月后的11月出现,股市在11月见底。2010年,10年期限国债收益率从1月开始明显回落,信贷到7月出现同比增加,股市在7月见底。以今年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9月22日开始持续下跌,那么如果信贷宽松从11月开始,两者的时间差是过去3年来最小的。这意味着,股市将出现趋势性见底。
 
加大向小微企“输血”力度
      除此之外,向小微企业输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微调方向。回顾过去的一个月,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倾斜正在层层推进。
 
      据悉,10月24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1天后,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出台了融资新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达到相关目标的银行,可申请发行专项金融债。上述“专项债券”被业内人士定义成为信贷政策定向宽松的创新举措。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成都农商行交易部主任夏瑜认为,此举意味着商业银行可向小型微型企业配置更多贷款额度,在货币政策整体没有发生转向的背景下,无疑是对小微型企业的最重要“输血”。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