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升科技:业绩符合预期,盈利水平优于行业
最新简述
场景:1、业绩符合预期,关注原材料价格及需求端走势。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92亿元,同比增长22.12%;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21.01%。公司业绩增速相对放缓,主要是行业需求走弱、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飞速下跌导致锂电正极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由于消化高价原材料库存,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减少0.98个百分点至16.43%,同时期内计提存货减值0.27亿元。但得益于公司经营效率提高,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2.33个百分点至4.51%,综合作用下盈利能力基本持平。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存货为16.86亿元,较年初减少11.79亿元,库存水平维持低位,有利于降低后续资产减值损失的风险。
今年4月底,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18万元/吨,较去年年底下滑超六成,之后价格强势上涨——5月2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回升至30.25万元/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七成。业内认为短期碳酸锂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未来能否持续需关注供需端的变化。近期市场流通货源充足,终端需求较为稳定,并无大增情况,因此业内情绪仍偏谨慎。另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及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公司于4月24日发布股权增持计划,参加对象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不超过450人,拟认购的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9000万元,其中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7人合计认购不超过2400万元,未来将择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
回顾2022年业绩表现,公司实现营收212.64亿元,同比增长157.5%;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3.25亿元,同比增长182.23%。公司全年业绩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锂电正极材料需求旺盛,产品产销量大幅增长;b)国内外市场拓展顺利,客户资源取得突破;c)新建产能释放顺利,产品供应能力大幅增强。利润增速快于营收,主要系公司精益管理持续推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2.91个百分点至3.78%。此外,2022年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6.68元(含税)。
2、正极材料出货结构持续改善,吨盈利水平优于行业。2022年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实现出货量6.3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下半年出货量约3.4万吨,环比增长18%。按照鑫椤排产数据,2023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出货量1.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环比下降25%,主要系国内需求较弱。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正极材料平均售价为31.2万元/吨(海外单吨平均售价32.5万元),单吨归母净利润为3.6万元,单吨扣非后净利润为3.7万元。2023年一季度预计平均售价29.5万元/吨,同比基本
持平;单吨扣非后净利润为3.0万元,尽管相较去年上半年小幅下滑9%(去年上半年业绩部分来自于
锂盐价格飞涨下的库存锂收益),但仍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国际客户业务占比提升
及高镍产品出货量大幅增加带来的出货结构改善。市场预计2023年公司出货有望达9万吨,同比增
长40%以上,其中SK及北美大客户预计贡献主要增量。
3、深耕国内外高端市场,产能持续扩张。客户拓展方面,公司按照“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
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发全球优质客户资源。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与SK on、
AESC、LG新能源、Murata等全球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国际客户销售占比已超
过70%,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向中、日、韩、欧美高端锂电客户提供锂电正极材料的供应商。国
内市场方面,公司成功导入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客户,已成为国内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
供应商,实现动力多元材料全系列批量供货,并持续提升在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小鹏汽车等大客
户的供应份额。产能方面,公司持续推进正极上下游产能建设:1)多元材料:常州二期5万吨高镍
多元材料产线逐步投产,当升四期预计2023年下半年调试,达产后可形成2万吨锂电正极材料产能,
另有四川射洪20万吨产线稳步推进;2)前驱体:推进江苏当升前驱体扩建项目,预计前驱体产能
可扩充1.5万吨/年;3)磷酸(锰)铁锂:拟在四川投资建设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预计
2023年四季度投产4万吨,有望成为公司利润增长新的发力点;4)上下游布局:与上游ALB、SQM、
中伟股份等在镍、钴、锂等达成协作,并与下游国内外一线电池、车厂深度合作,形成“原料-前
驱体-正极-车企”产业合作梯队。(2023-5-23)
今年4月底,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18万元/吨,较去年年底下滑超六成,之后价格强势上涨——5月2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回升至30.25万元/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七成。业内认为短期碳酸锂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未来能否持续需关注供需端的变化。近期市场流通货源充足,终端需求较为稳定,并无大增情况,因此业内情绪仍偏谨慎。另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及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公司于4月24日发布股权增持计划,参加对象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不超过450人,拟认购的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9000万元,其中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7人合计认购不超过2400万元,未来将择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
回顾2022年业绩表现,公司实现营收212.64亿元,同比增长157.5%;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3.25亿元,同比增长182.23%。公司全年业绩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锂电正极材料需求旺盛,产品产销量大幅增长;b)国内外市场拓展顺利,客户资源取得突破;c)新建产能释放顺利,产品供应能力大幅增强。利润增速快于营收,主要系公司精益管理持续推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2.91个百分点至3.78%。此外,2022年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6.68元(含税)。
2、正极材料出货结构持续改善,吨盈利水平优于行业。2022年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实现出货量6.3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下半年出货量约3.4万吨,环比增长18%。按照鑫椤排产数据,2023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出货量1.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环比下降25%,主要系国内需求较弱。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正极材料平均售价为31.2万元/吨(海外单吨平均售价32.5万元),单吨归母净利润为3.6万元,单吨扣非后净利润为3.7万元。2023年一季度预计平均售价29.5万元/吨,同比基本
持平;单吨扣非后净利润为3.0万元,尽管相较去年上半年小幅下滑9%(去年上半年业绩部分来自于
锂盐价格飞涨下的库存锂收益),但仍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国际客户业务占比提升
及高镍产品出货量大幅增加带来的出货结构改善。市场预计2023年公司出货有望达9万吨,同比增
长40%以上,其中SK及北美大客户预计贡献主要增量。
3、深耕国内外高端市场,产能持续扩张。客户拓展方面,公司按照“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
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发全球优质客户资源。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与SK on、
AESC、LG新能源、Murata等全球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国际客户销售占比已超
过70%,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向中、日、韩、欧美高端锂电客户提供锂电正极材料的供应商。国
内市场方面,公司成功导入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客户,已成为国内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
供应商,实现动力多元材料全系列批量供货,并持续提升在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小鹏汽车等大客
户的供应份额。产能方面,公司持续推进正极上下游产能建设:1)多元材料:常州二期5万吨高镍
多元材料产线逐步投产,当升四期预计2023年下半年调试,达产后可形成2万吨锂电正极材料产能,
另有四川射洪20万吨产线稳步推进;2)前驱体:推进江苏当升前驱体扩建项目,预计前驱体产能
可扩充1.5万吨/年;3)磷酸(锰)铁锂:拟在四川投资建设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预计
2023年四季度投产4万吨,有望成为公司利润增长新的发力点;4)上下游布局:与上游ALB、SQM、
中伟股份等在镍、钴、锂等达成协作,并与下游国内外一线电池、车厂深度合作,形成“原料-前
驱体-正极-车企”产业合作梯队。(2023-5-23)
公司概况
公司及经营概况:公司2001年成立,2010年上市,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储能、数码电子三大领域,大批量供应中、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锂电巨头及车企。2022年公司多元材料、其他产品及业务、钴酸锂和智能装备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0%、6%、4%和1%;境内和境外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7%和33%。控股股东: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3.19%);实际控制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有控股股东100%);董事长:李建忠;总经理:陈彦彬;员工:1555人;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1号;电话:010-52269718;传真:010-52269720-9718;网址:www.easpring.com.cn。
本周更新的其他报告
- 隧道股份:收入稳健增长,投资收益增厚利润
- 阳光电源:成长曲线昂扬向上,储能步入快速成长期
- 绝味食品:利润恢复增长,门店持续扩张
- 华工科技:5G基站建设周期影响,二季度业绩低于预期
- 精锻科技:利润大幅增长,推进产能建设
- 盛和资源: 供给放大,业绩承压
报告归档
- 2023年2-3期重点报告(18篇):当升科技、天合光能、科达制造 2023-02-24
- 创业板16亏损股手握45亿现金 20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