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风电设备业渐失定价话语权

风电设备业渐失定价话语权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2011-05-17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国内风电行业竞争加剧,风电机组价格连创新低。当前风电设备行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权威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涉足风电设备整机制造的厂商约有80家,而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已超过60%。竞争激烈,适者生存,可以使行业集中度提高。或许正如文中所说,风电设备业拐点隐现,或迎来理性增长期,相关龙头企业或将受益颇多。但是目前的下降周期有多长,底部在哪里?拐点何时出现?更应思量。

低价得标:价格一路“被”降低
      国内风电叶片制造龙头之一的中材科技,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先是公司2011年一季度业绩报忧,进而引发股价一路下行。其一季报悲观地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或将下降20%至50%。国内风电整机商排名“老二”的金风科技也同样发布了上半年业绩下降的预期。尽管“老大”华锐风电未预判未来三个月业绩,但其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目前公司“正处风电设备淡季”。 
      让几大巨头悲观的成因,均系近年来风电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相关统计显示,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国产风电整机造价一年下一个台阶。价格走低正成为目前风电设备产业的基本生态,牵动着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 
      与诸多行业产品价格随产业发展自然走低不同,风电设备包括整机和零部件价格下行,主要是因为风电设备招标“低价者中标”的规则而一次次“被”降低。 
      中材科技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材科技就曾深受“被”降价之困。公司下属中材叶片厂曾在2009年8、9月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被要求下调与整机商金风和华锐之前签订的供货合同。一次是与金风签的5.9亿元的叶片订单下调至5.75亿元,另一次是与华锐签的10.2亿元订单降至8.8亿元。而在这之前,订单金额已有过一次下调。最终,原始合同价被压缩到一半才成交。 
      这种情况其实在目前的风电设备产业领域屡见不鲜。金风科技与湘潭电机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8月分别签订的1.5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定子供货合同也曾数次被修改合同额,两项订单最终金额分别被下调了近一半。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当时金风和华锐均刚中标一些风电项目,中标价格比之前预期低,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往往就选择往下压价。”一位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风电整机市场价格的每一次降低,都是在整机制造商中标风电设备招标项目之后,产品价格的降低直接导致产品毛利率降低。 
      公开资料显示,两年以前,风电整机制造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一般为15%左右,龙头企业,因市场占有率高而形成规模效应,最好时期毛利率能达到25%。随着近一两年来整机价格的非正常下降,龙头企业的产品毛利率也在不断下降。金风科技华锐风电2010年的毛利率就同比分别下降了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分别为23.06%和20.47%。相关零部件厂商的毛利率也是随之下滑,以价格占整机成本比重最大的叶片为例,中材科技2010年所产叶片毛利率为29.80%,2009年则为31.85%,一年时间下降了2.05%。另一家国内叶片厂商天奇股份2010年产品毛利率为23.66%,同比下降了5.41%。 
      风电设备产品价格“被”降低现状表明,产业目前的成本下降并非主要源自于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等内因起作用,而更多的是因为外部因素强加所致,这反映出目前风电设备产业整体处于非良性生态之中。“尽管目前风电设备的市场现状还不能被称作完全意义上的‘价格恶战’,但至少已有很深的倾向。过去家电行业就曾因为各企业忙于‘价格战’而无心挖掘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如今整个产业大浪淘沙之后,即使是龙头企业也因此元气大伤。这就是前车之鉴。”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风电设备制造商发布的2010年度和201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增长率逐年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紧张、产品毛利率不断下滑,成为风电设备行业的基本现状。 
      2009年以前,中国风电产业曾经历“大跃进”时代,风电设备制造商时常加班加点赶进度,下游风电开发商则要提前数月跟设备厂签下订单,并交齐预付款,才可能如期提到货。世事轮回,如今,风电设备制造商们发现:曾经的门庭若市变成了要自己主动上门去拉订单,以往几乎全额交付的货款也需要根据风电项目建设进度来分批收回。 
      一面是风电设备产能的迅猛扩张,一面是风电场装机受制于并网瓶颈而速度减慢,风电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引发制造商与开发商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渐渐失去定价话语权的情况下,“价格”二字令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各厂商纠结不已:风电整机及零部件价格逐年递减,企业盈利能力迅速下降。

两头受挤 利润全面收缩 
      价格被“降低”,也同时带来风电整机制造成本的一路“被”降低。而与风电设备制造厂商处境形成反差的是,处于风电产业链下游的风电厂开发商则实实在在地坐享到了风电机组成本下降之福。 
      风电开发领域的“领头雁”龙源电力和大唐新能源2010年净利润增长均超过80%,其业绩增长的成因除在于并网瓶颈的逐渐被打通外,也源自于其投资风电场的收益提高,而这背后,则归功于采购投资比例占总投资70%之多的风电机组成本的降低。龙源电力(0916.HK)和大唐新能源(1798.HK)在其2010年年报中不约而同地直言,特许权招标让公司在投资建设风电场时能够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数据显示,龙源电力2010年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较2009年降低12%。 
      由于下游风电场运营商的成本降低主要借助于风电设备招标产生的低价,从而直接造成了对上游设备制造商利润的挤压。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现象两年前都不可想象。“那几年风电装机‘大跃进’,市场行情是风电场投资商要排着队到风电设备商处拿货,而且是现场交预付款提货。现在情况大不同了,风电装机市场容量增加逐渐放缓,供求关系开始调整,风电设备商的议价能力明显下降,一个订单好不容易拿下,开发商还要求按项目进度分阶段付款。”据了解,目前一个设备供货订单签下后,付清全部款项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签完合同第一次只能拿到10%的预付款。 
      事实上,风电开发商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据了解,2009年以来的国内增值税转型,限制了地方从开发风电项目中的收益,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加征一系列税费从风电开发中获得利益,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倒卖项目开发批文的现象。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曾对此直言,一些地方的风电项目往往在经过数次转让后,被高溢价卖出,导致风电场开发成本的上升。因此,开发商为提高所投风电项目内部收益率,除寄望于少“弃风”多发电外,也同时需要大幅降低成本。 
      在下游对设备商的利润挤压作用下,来自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也逐渐加大。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国内诸多制造商的业绩增长,例如风电机组所用金属铜的国际采购价格就在近一年时间里上涨了近30%。 
      在原材料和下游开发商的双重“挤压”下,风电设备制造商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国内三大风电设备制造商金风、华锐和东方电气自2008年开始,净利润增长率一路下滑。华锐风电2010年净利润增长率为50.86%,较2009年下降150个百分点。金风科技2010年净利润增长率也同比下降60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增长率告负。而一些中小设备商更是受挫,天奇股份2010年风电叶片业务收入为-7398万元,较2009年大幅降低553.86%。

生存扩张 加速现金流紧张 
      层层重压下,风电设备制造商纷纷各显神通寻求成本的理性下降之道,一方面,设备厂商加速规模扩张以摊薄单位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整机制造商纷纷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以期控制成本,同时拉动订单增长。 
      金风科技华锐风电湘电股份中材科技这样的风电设备厂商近期业绩指标中的突出一点,就是存货大量攀升。以华锐风电为例,其今年一季度存货为105.62亿元,2010年全年的存货更是达112.14亿,较上年增长43.5%,比2008年增加两倍多。尽管华锐风电在报告中指出公司存货量的增加是风电场通常在每年下半年开工,公司为确保届时产品需求量的上升,必须保证一定的存货量。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存货的积压意味着过剩产能的存在,前两年风电场装机大干快上时“排队等设备”的局面已成过去,而且随着国家近年来对风电设备产能过剩的整顿,以及未来五年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步伐的放缓,设备市场的有限容量很可能难以适应产能快速释放的节奏。一些公司单纯扩充生产规模而产生的庞大存货数字,能否被市场及时消化,存在极大的变数。 
      近年来,风电设备商开始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整合力度。金风科技今年以来就动作频繁,先是增资1.65亿元给其目前100%控股的协鑫风电(江苏)有限公司,以确保今年内公司风电叶片自给率达到50%。4月19日,金风又参股中国北车集团孙公司西安捷力电子公司,以获得1.5MW风力发电机定子500台的年生产能力。此外,金风科技近年来还接连参股了江西金力永磁以及西安国水等产业链相关零部件企业,通过风电设备全产业链整合,以期控制成本和产品质量。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