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董少鹏:股市将告别指数崇拜

董少鹏:股市将告别指数崇拜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2011-12-06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本次融资融券大幅扩容:标的证券由90只增至285只,285只股票总市值占市场总量达60%以上;行业由18个增至22个,基本覆盖所有行业;引进ETF,交易选择更加丰富。就事论事,无疑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内市场告别指数崇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融资融券业务从2010年初推出至今,整个市场还是显得很年轻,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还不足400亿元,告别指数在目前还仅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开始。
      从昨天开始,融资融券的标的证券扩容到285只,包括7只ETF。此次扩容首次把中小盘股纳入,由于这类股票更容易被炒作,此举有助于降低中小盘股的估值水平,平抑市场的大幅波动。笔者认为,由于做空机制更丰富和多元,单纯依赖指数上涨获得盈利的时代将结束。就如同宏观经济告别“GDP崇拜时代”一样,资本市场也有望告别“指数崇拜时代”。
  融资融券扩容的最直接的后果将是,市场价值更加接近真实,无论个股价格还是大盘指数都更接近真实。在12月3日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和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都对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提出批评,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那么,如何通过二级市场来抑制一级市场的泡沫,在制度设计可以大有可为。通过推出ETF等指数化产品的做空机制,给出中小板股票的做空工具,将与股指期货工具一起,让市场“揭示风险,发现价值”的机制链条更加完整。
  近期扩大两融业务,有市场人士担心会支持做空,笔者认为不尽然,即使有利于做空也是结构性的做空,而不是全局性的做空。但有一点十分确定,就是券商业务模式可以丰富起来。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加大打击内幕交易的力度,抑制一二级市场存在的过度的泡沫;另一方面,也要给机构更多的“玩法”,让他们能够有多元的业务成长路径,从而也能够积累实力。
  由于近期市场非常低迷,管理层每推出一个政策,投资者都要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笔者多次提出过,中国股市缺乏自己的定价权,缺乏主心骨。无论过度低迷还是有时候泡沫泛滥,都与“玩法”太少有关。玩法多了,价值和风险因素就可以揭示得更充分,多空因素就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化的规则相互制约。因此,在目前阶段扩充融资融券标的,下一步完善股指期货品种,规范IPO政策,都是为了进一步发现真实的价格。市场价格真实了,目前的底部区域就会更加夯实,那么,长期牛市就可期了。
  管理者推出这项措施不只是为了短期挤泡沫,根本目的是完善市场机制。投资者也不要期待每一个新举措都是“革命式”的,监管改革还是要循序渐进,按照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和标本兼治的思路进行。目前市场整体是低迷的,在完善机制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希望市场做到真实发现价格之后,行情回归正常合理表现。
  在价值发现机制更为完善之后,普通投资者如何应对相关风险呢?笔者认为没有秘诀。中小投资者由于研究实力等相对不足,应对风险的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密切关注主流机构的动向,跟风操作的难度加大了。那么就造成一个后果,普通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中长期投资。这正是监管者所期待的。
  中小板股票纳入了融资融券范围,创业板股票纳入也是迟早的事,这会不会放大创业板股票的风险呢?笔者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逻辑。一是A股市场不管什么板,终归还具有齐涨齐跌的特点。二是创业板在发行之初确实积累了风险,不过经过两年多洗礼,风险已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目前的风险是结构性的风险。下一步选择创业板股票作为标的证券,会选择那些相对稳健的公司。事实上,创业板股票价格最终是分化的,有些公司40倍市盈率不一定算高,有些市盈率20倍即使在创业板不一定算低。
  随着融资融券大扩容,投资者今后就需要看多个指数而非一个指数。上证50指数、300指数都要看,而不能只看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早就失真这是大家普遍认识到的。不同的投资者根据各自投资取向和价值判断,可以选择不同的指数去做。通过丰富完善做空做多机制,指数会更加真实,更好把握。
  进一步说,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扩展,单纯依赖指数上涨获得盈利的时代将结束。就如同我们的宏观经济告别“GDP崇拜时代”一样,资本市场也应该告别“指数崇拜时代”,回归到上市公司是市场基石这一层面上来。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将是股市的历史性转折。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